当前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36万人的幸福升级!看乌兰浩特如何用“绣花功夫”让老城区焕发新活力

2025-08-29 17:36:00     阅读量:0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这句话在兴安盟乌兰浩特市可不是一句口号,而是真真切切正在发生的改变。这座连接内蒙古和东北三省的重要城市,正悄悄“升级”——路更宽了、桥更多了、家门口养老更方便了。乌兰浩特人用一砖一瓦,把自己的家建得更创新、更宜居、更智慧,也越来越有幸福感。


乌兰浩特市永联大桥竣工通车


交通动脉激活城市活力


当札萨克图街跨洮儿河大桥的最后一根桩基稳稳扎入河床,这座全长586.4米、桥宽33米,建成后将会连起河东与河西的交通新通道,成为乌兰浩特城市发展的标志性工程。作为“两路两桥”重点项目的核心工程,该桥双向六车道的设计能够让车流分流效率提升40%,将城区到对岸的通行时间缩短近半,彻底打通了困扰市民多年的“跨河交通梗阻”。与此同时,工业物流产业路、永联大桥等重大交通项目同步推进,其中总投资5261万元、全长960米的永联大桥历经14个月的施工建设,在今年8月中旬已经竣工通车,进一步强化了大乌兰浩特一体化发展格局。

近年来,乌兰浩特市全面实施环城西路综合改造、物流园区路网升级等工程。这些“动脉工程”带来的是通行效率的提升——工业物流产业路通车后,物流运输成本降低15%,沿线企业年节省运输费用超千万元;更让市民切实感受到生活品质的飞跃,“暖身更暖心”的获得感成为民生工程的生动注脚。


民生细节镌刻城市温度


城市建设的初心,藏在每一条平整的马路里,融在每一盏温暖的路灯下,更写在老百姓绽开的笑容中。乌兰浩特市始终秉持“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的城建理念,将36万群众的“急难愁盼”作为城市更新的“指南针”,让每一分城建投资都花在群众心坎上。


乌兰浩特市五一街代钦社区,1800平方米的养老综合服务中心正在施工中


这两天,在五一街代钦社区,1800平方米的养老综合服务中心正在紧张施工。68岁的独居老人王阿姨几乎每天都要去工地外转一转,“以后在家门口就能测血压、学书法,这日子想想都开心。”这座总投资1400万元的养老综合服务中心预计今年12月末完工,内设康养驿站、文体中心、老年人服务社,还配套康复训练室等,让社区1459位老人真正实现“养老不离家”。截至目前,乌兰浩特市已经建设15个镇街综合养老服务中心。


乌兰浩特市乌兰明珠一期小区的施工现场,工人们正清理碎石,平整路面


“断头路”变身“民生路”的故事在城市各个角落温暖上演。曾经被居民称为“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爱国路,如今沥青路面平整宽阔,道路畅通不仅方便出行,更带活了沿线经济,开超市的张老板算起明细账:“路通了之后客流量涨了三成,每月多赚两千多块!”

据统计,“十四五”期间,乌兰浩特市232个老旧小区完成“适老化改造”,惠及27144户居民;打通断头路21条,改造主次干道20条,新建桥梁1座,安装智能路灯11020余盏。从菜市场旁新增设停车位,到社区门口新建的母婴室,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让“民生城建”四个字从政策文件走进了群众的日常生活。


乌兰浩特市洮儿河国家湿地公园入秋景色


生态修复点亮幸福生活


站在罕山生态修复示范区的观景台,曾经的棚户区已变身绿意盎然的城市“绿肺”。作为国家“城市双修”试点城市,乌兰浩特市通过一系列生态修复工程,使城市绿化覆盖率提升至42%。罕山脚下的成吉思汗公园,通过山体修复、植被重建,不仅消除了地质灾害隐患,更成为了承载城市记忆的文化地标。洮儿河国家湿地公园,是市民感受自然之美,休闲娱乐的热门打卡地。


乌兰浩特市洮儿河国家湿地公园观赏“孔雀飞天”盛宴


“十四五”收官之年,乌兰浩特市以“城市双修”为抓手,让曾经的“龙须沟”变成“景观河”,“城市伤疤”化作“生态客厅”。在“十五五”开局之年,乌兰浩特市将继续深化“城市更新试验点”建设,通过智慧交通、海绵城市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让市民收获更多可持续的安全感与幸福感。


乌兰浩特市洮儿河生态休闲公园


从洮儿河畔的生态修复到主城区的路网升级,从智慧养老的温情守护到老旧小区的华丽转身,这座红色之城正以“绣花功夫”雕琢城市细节,让每一寸土地都承载民生希望,每一处变迁都辉映发展初心。



文字:梁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