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4426辆公交车织密城市交通出行网——出行实现从挤不上车到智能化、绿色低碳出行

2025-07-17 10:44:00     阅读量:0

在八楼主题车站,乘客乘坐首班“2路印记城市畅游专线”。(乌鲁木齐晚报资料图片)

数说“新”变化

7月16日,在小西门公交站,市民李冉对着手机公交“车来了”出行服务App念叨:“157路还有5分钟3站,902路马上到,咱坐902路,慢悠悠过去正好。”查询完车辆实时信息,她和好友迅速调整了去长江路的路线。

这一幕,正是乌鲁木齐“智慧公交”便民服务的生动写照——公交车到哪里了、何时到站一目了然,让乘客候车更精准,出行更从容。而这,只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年来,乌鲁木齐公交事业翻天覆地变化的一个缩影。

初创 两条线路搭起城市公交骨架

1953年,乌鲁木齐有了专属公交系统,初创时站点仅开通1路、2路两条线路,分别穿行于友好路、新华路,构成了城市最早的公交网络骨架。

那时的公交车,多是运输公司淘汰的旧车,小故障频发,运营条件艰苦。但就是这两条线路,开启了公交服务市民、连接城乡的序幕。

1965年,乌鲁木齐市公共汽车公司成立,公交事业驶入快车道。线路增至15条,配车达118辆,国产“解放牌”公交车的引入,让运营条件大幅改善。此时的公交,已从简单的出行工具,升级为连接城市各区域、服务群众的重要基础设施。

成长 地产“大通道”成运营主力

上世纪70年代,是新疆公交技术创新的关键期。受北京铰接式公交车(俗称“大通道”)启发,乌鲁木齐公交人决定自主研发公交通道车——工人们从旧车拆发动机、亲手锻造车厢,最终在大修厂造出新疆第一辆地产“大通道”。“这种14米长的公交车,填补了新疆造公交车的空白,成为当时的运营主力。”原乌鲁木齐市公共交通总公司副总经理郑耀鹏介绍,“通道”时期的公交运营充满了时代特色。

1985年乌鲁木齐市公共汽车公司新开辟了31条线路,购置了159辆“大通道”车。在70岁的“老公交人”张福生记忆中,那时崭新的“大通道”车很是热闹,前门、中门、后门,3名售票员一起扯着嗓子报站名、提醒乘客买票。从那时起,能拉运更多乘客的“大通道”,成为城市中一道风景。

跨越 爆发式增长告别售票员

改革开放的春风,让乌鲁木齐公交在上世纪90年代迎来爆发式增长。1993年,乌市公交总公司成立时,营运线路已达48条,配车600余辆;到1997年,线路增至73条,车辆达1774辆。

车型也在迭代升级:“大通道”逐渐退出,地产“博格达”、北京“京华”、南京“金陵”等新型公交车成为主力。最大的变革出现在2001年。那一年,乌鲁木齐市试运行无人售票,2002年,IC卡电子收费系统引入,售票员职业渐成历史,公交运营向现代化、信息化转型。

1994年,售票员陆咏梅转型,毫不犹豫报名参加了驾驶员学习。经过一年培训和两年实习,转岗成为一名1路公交车驾驶员。

“我一直开到2019年退休。”她说,从售票员到驾驶员的转变,既是她自己的选择,也是时代赋予的机遇。

飞跃 新能源与智慧服务开启

进入21世纪,乌鲁木齐公交加速现代化转型。2011年,BRT快速公交系统建成,18米长的“巨无霸”BRT车可载150—180人,试运营首周日均载客超20万人次,成为城市交通的“大动脉”。

2015年,首批新能源公交车上线,环保节能且自动化程度高。“开上新能源车时,感觉像换了个时代,操作太方便了。”57岁的暖心1路驾驶员张宏杰说。

2006年5月,乌鲁木齐公交总公司正式改制重组为乌鲁木齐市公共交通集团有限公司、乌鲁木齐市兴盛巴士有限公司、乌鲁木齐市公交珍宝巴士有限公司三家公交企业。

当时,市公交珍宝巴士有限公司引入大量的安凯客车,“柠檬黄”逐渐成为公交的标志性色彩。

新能源公交的推广应用是乌鲁木齐公交现代化的另一重要标志。2015年,首府第一批新能源车正式上线运营。到2017年,乌鲁木齐已拥有630辆新能源公交车。

新能源车辆不仅环保节能,其自动化程度高、操作简便的特点也大大改善了驾驶员的工作条件。

升级 纯电动公交车闪耀出行

经历了柴油、液化天然气、新能源公交车辆的应用,公交行业进入了推广应用纯电动公交车的纯电、绿色、低碳时代。

如今,乌鲁木齐公交不断向绿色、智能方向发展。新能源公交车的投入使用,让出行更加环保、舒适。车内设施不断升级,空调、智能报站系统等一应俱全,为市民提供了更加优质的乘车环境。

市公交集团副总经理杨红军说,今年,已更新纯电动低踏板新能源车305辆,按照车场充电桩建设和线路客运量实际,合理调配到17条线路,提高中心城区运营线路服务品质,并且计划再购置200辆纯电动低踏板新能源车,目前稳步推进招标流程。

2024年,在乌鲁木齐市委和市政府及行业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市公交珍宝巴士有限公司斥资7亿多元,更新了682辆纯电动空调公交车。

新能源车的投入使用,有效降低车辆安全事故发生率且吸引市民选择公交绿色出行。“2006年时,我们有39条运营线路,现在已经发展到69条,车辆1207辆。”市公交珍宝巴士有限公司营运部经理秦红说。

乌鲁木齐公交的现代化转型不仅体现在硬件升级上,服务模式和运营理念也在不断创新。2023年9月,乌鲁木齐市公共交通集团有限公司推出“网约公交”智慧出行服务,同时大力拓展“公交+”服务,而运行于各学校、景区、医院、工地、社区等定制公交+服务,不仅实现了从家门口到目的地的零距离接驳,也有效缓解了道路拥堵问题,开启个性化公交新时代。

截至2024年,市公交集团已开通158条定制线路,涵盖校园、社区、景点及滑雪场等场景,累计服务9.52万人次。其中,演唱会、CBA赛事等86条大型活动专线吸引2.8万人次预约,出行预约率达89.9%。线上预约、购票、支付“一站式”服务,让市民出行更灵活高效。

今年4月20日,乌鲁木齐市首条城市畅游专线“2路印记城市畅游专线”开通。售票机+怀旧车票套装、老式邮筒与明信片互动区、25个站点专属景点导览、首台车载自动贩卖机、车窗艺术画廊+网红打卡点等新配置,创造出融合交通、文旅、社交与消费的新出行方式。

数字看变化:乌鲁木齐市公交发展变迁

1953年

2条线路、8辆公交车

截至2024年底

乌鲁木齐市公交车辆总数达到4426辆

其中,新能源车辆共计1449辆,占比约32.7%

截至2025年7月

全市新能源公交车占比将达到60%

2024年,乌鲁木齐市公交企业完成238个充电桩建设,计划2025年完成270个充电设施建设

目前,市公交集团企业运营线路185条

其中,常规线路134条、城市快线(BRT)8条、微循环线路25条、多样化线路18条,线路总长度2954公 里,线网长度1010公里

●截至2024年,市公交集团开通158条定制线路,涵盖校园、社区、景点及滑雪场等

讲述:李玉军父子两代公交人的故事

在市公交集团,李玉军一家两代人与公交的缘分,早已融入城市发展的脉络。李玉军手握方向盘走过30载春秋,他的大儿子李新峰、小儿子李新建也投身公交事业。这三位公交人在十米车厢里,不仅追逐着自己的职业梦想,更见证了一座城市公交事业的沧桑巨变。

“今年2路车重启,我第一天就去体验了。”7月16日,在头工公交场站,78岁的李玉军坐在纯电动能源公交车里,那些与“大通道”公交车相伴的日子,瞬间涌上心头。

1974年,从部队转业的李玉军成为公交车驾驶员。那时“乘客塞满车厢,连台阶上都站满了人。夏天车厢像蒸笼,冬天寒风从缝隙钻进来。”他始终把“服务”二字刻在心里,“干一行就得爱一行,让乘客坐得安全。”

1997年,李新峰第一次握住1路公交车的方向盘时,手心全是汗。父亲李玉军那句“干一行爱一行”的叮嘱,让他感受到了沉甸甸的责任。

李新峰说,刚开车回家喊累,总会被父亲训斥:“我们当年踩着冰碴子修车时,你们还在暖被窝里呢。”次数多了,兄弟俩默默琢磨着怎么把车开好——进站时尽量停得平稳,开关门时留意老人小孩,遇到堵车时耐心解释。

2017年5月17日,309路新能源车上线仪式上,李新峰把父亲扶上车。新能源车起步时几乎没有震动,车厢里听不到老式发动机的轰鸣。李玉军感慨道:“当年开老解放,起步能把人颠起来,现在这车稳当。”

看着窗外掠过的公交专用道、智能站台,李玉军说:“线路多了,车好了,你们赶上好时候了。”(记者梁淑芳)

多说一句:公交“城脉”勾勒城市发展新图景

一条条公交线路,交织了城市的交通网络,是城市的血脉。

从上世纪50年代两条线路起步,到如今公交网络密织、新能源车辆普及、“智慧公交”触手可及,车轮滚滚间,记录的不只是交通工具的迭代,更是城市格局的拓展与公共服务理念的深刻变革。

线路在变,新的线路不断开辟,从市中心延伸到新兴的工业区、住宅区,把城市的各个角落串联得越来越紧密。

车型在变,从最初的简陋客车,到后来有了空调车,再到现在的新能源车,不仅坐着更舒适,还更环保了。

服务在变,从简单的运输功能升级为多元的服务体系。“车来了”App精准预报车辆位置,让候车不再焦虑;纯电动公交带来舒适静谧的绿色出行;更令人瞩目的是服务的智慧化跃升——“网约公交”、“公交+”定制服务精准对接多元需求。

从“能走”到“走好”,从单纯运输到智慧服务,流动的车厢,承载着市民便捷出行的期待,更折射出城市奔向现代化、智能化的坚定步伐。这条流动的“城脉”,正以智慧与温度,为城市的繁荣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记者梁淑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