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村庄名称由来典故解读——安徽池州东至县

2025-08-13 12:09:00     阅读量:0

#安徽#​ #安徽头条#​#池州头条#​#东至县#​

历史为根文为魂。点击关注,邀您一起感受更多地方文化之厚重。

山河为证

站在花园乡南溪村 的祠堂前,金老爹的手抚过虫蛀斑斑的《金氏大成宗谱》,墨迹中“正统五年(1440年)”的记载清晰可辨:“老祖宗金璧在兖州府学当教授时,把篁墩改叫‘大成’村,盼子孙读书明理,成器成人。”谱页间蠹虫啃出的裂痕,像极了唐中和三年(883年)金氏先祖从徽州篁墩逃进深山避黄巢之乱的九曲险径。山风卷过祠堂飞檐,九十九条巷弄的石板路上,仿佛还响着当年的马蹄声——那是求生的脚步,也是扎根的起点。


三十里外的 龙泉镇老屋村 ,一块乾隆年间的《汪氏源流碑》斜靠在祠堂西墙,裂缝里塞着乡亲们绑的草绳。汪老汉跺着青石板:“碑上写着唐光启二年(886年),汪家七房宗室躲到‘沙滩下’!光绪《建德县志》第三卷第七页白纸黑字:龙泉镇老屋村,铁板钉钉!” 这“沙滩下”的老地名,藏着唐朝皇亲不恋富贵、偏居深山的传奇。村口两棵比肩而立的黄栎兜和木梓树,谐音“皇子”,至今枝繁叶茂。


墨香长存

走进张溪镇白石村 ,后山刚出土的“御寇门”石匾还沾着新鲜泥土。张老师翻开道光年间的族谱,指尖点在“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的字迹上:“乱世中,张良的五十一代孙张贵三公,带着全族从鄱阳逃到这白石山!”石匾背面的榫卯严丝合缝地卡进寨基残石——元末的箭镞,至今嵌在石缝里生着锈。村中青龙盘绕的旗鼓石雕,见证过岳飞部将屯兵、太平军操练的烽烟,声声擂进了村名里。


白笏村 的牌坊基座上,笏板浮雕已被风雨磨平棱角。镇文化站的老周展开泛黄的《应天府乡试录》:“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白启中第一百四十二名举人!乡亲们把他赴考捧的笏板刻进村名,要的就是读书人的骨气!” 而在 胜利镇青云村 ,半块“青云得路”匾额收在仓库油布下。村会计老陈量着门楣上的榫眼:“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进士题的!当年挂匾时裹了七层苎麻防震——麻丝还在榫眼里呢!”匾上描金虽褪,青云志未消。


水孕生息

花园乡新塘村 的塘坝上,王老汉抠出石缝里褐色的麻丝:“1958年大旱,十二姓人拆了祖坟碑砌塘啊!”青石上“徐”字缺了半撇,拼上徐氏祖坟残碑,严丝合缝。长江边的 白沙洲村,王阿婆的芦鞋陷在沙窝里,踢出半截焦黑的“六”字木桩:“爷爷那辈用扁担挑土造田,划成六块方格。第六方地最肥,救活半村人——‘六方村’是拿命换的名号!”风吹过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的《垦殖图》,桑皮纸哗哗作响,像是扁担压断七百根的喘息。


水能活人,亦能慑人。张溪镇湖光村 档案柜里,1958年的《更名决议》已泛黄,第四页一枚缺了指尖的手印旁,玻璃瓶封存着半截指骨。村支书伸出同样残缺的小指按上去:“我爹按完手印就跳进管涌堵洪水,指头叫浪头咬去了!”当年因方言“湖安”谐音“淹”,四十七个红手印按下,村名从此改叫“湖光”——水波映日的光明,总比沉溺的阴影强。


️ 界刻沧桑

张溪镇东建街 的青石板中央,一道深沟横贯东西。卖麦芽糖的吴老汉用錾子撬出半片青花瓷:“1914年勘界员摔碎的茶碗!底款‘江西景德镇’,和县档案馆照片里的一模一样。”街西曾属东流县,街东归建德县,一道石沟划开两县百年风云,如今成了孩童跳格子游戏的划线。


合并的印记刻在 花园乡合步村 的界碑上。会计老李抹去“1958”字样的绿锈,露出背面小字“三合·步头”:“两村合并报到县里,十月八日交申请,十月九日就批了——快得像秋收割稻!” 而 香隅镇金鸡村 的档案室里,四份更名文件钉在松木板上:1950年金鸡圩、1958年幸福大队、1966年三忠大队、1984年复名金鸡村。文书小赵的放大镜扫过山形轮廓:“四十年折腾,金鸡山的脊线一丝没变!”


️ 商脉绵延

栗埠村 的早市喧闹如沸。鱼贩老李的竹篙卡进石柱拴船孔:“‘埠’就是码头!明朝这儿日泊八十船,屋檐搭屋檐,下雨都不用打伞!”篙槽深38毫米,百年磨蚀的深度与万历《东流县志》的记载严丝合扣。


三十里外 葛公镇留铺村 的供销社后墙,万历四十一年的捐资碑上,“周记茶行”的捐银数有凿改痕迹。文化员刮下石粉:“周家为争捐资首位,补银十两重刻——石粉里还夹着那年清明的柳絮化石呢!”而 坦埠村 废弃的码头边,拴船石上的“道光九年”刻痕里,青田石印泥未褪色。“‘坦’是平地,‘埠’是泊船处,”老船工张双全的桨板划过水面,“货运簿封面全印着‘坦埠码头’,县档案馆存着九大本!”


‍‍‍ 血脉生根

张溪镇佘村 的神龛下,宣统版《佘氏族谱》的骑缝章裂痕焦黑。佘老根抚过祠堂梁柱:“1940年日军火烧祠堂,烈焰把族谱和房梁烧穿了同一个窟窿!”谱中记载,元末佘氏三房从休宁逃荒至此,洪水七次冲垮茅屋,第八次砌成青砖房。“佘村这名字,是死守到底的誓言!”当年民谣唱“养女莫给张家滩”,可佘村人硬在血吸虫肆虐的湖滩扎下了根。


花园乡胡村 的《垦荒册》复制件展在省博,洪武三年(1370年)“胡姓二十一户”的“一”字墨色尤深。“实垦十九户,但胡姓拓荒占全村六成三!”村支书胡建军说得斩钉截铁。最妙的是 木子冲 的智慧——李家祠堂供案上,“木”“子”二字牌背面的裂缝里,咸丰六年(1856年)分家文书的朱砂已渗入木纹。守祠人李茂才紫外灯一照:“两房当家人沿裂缝签名,把‘李’字拆成村名,警醒子孙分家不分心!”


️ 山水真名

官港镇秧畈村 的春水漫过明代水闸。“‘畈’是成片田地的古称!”郑三宝老汉赤脚踩进泥浆,“闸口分水精确到勺,弘治八年(1495年)的石刻写得明明白白!”后山乌竹林里,当年凿刻《贡品录》的铁凿还深嵌石缝,新笋却顶裂了“贡”字——从明朝岁贡百竿的荣耀,长成今时护佑家园的翠屏。


泥溪镇元潘村 的猎人拍打花岗岩山壁:“光绪族谱说元甲山‘状如兜鍪’——兜鍪就是头盔!比地质队早七十年定性!”梁上罗盘的磁偏角定格在-4.3度,与1960年报告毫厘不差。而 双龙村 溪畔的乾隆村碑上,“张记纸坊”的“记”字提钩87.5度,与遗址出土砚台底款的误差仅0.3度。“同个刻工张铁笔的手艺!”村主任的测角仪鸣响如钟。


薪火相传

升金湖的落日熔金时,利安乡 的妇人擦拭着1945年的“泰山磐石碑”。“那年立碑更名,取‘黎民长安’意。”碑侧小字刻着塾师陈砚秋书丹的“砚”字少一点——他笑言“砚台蓄墨即满,人生当留余白”。而在**瓦垅乡**的长江矶石上,94岁的渡江战役老兵指着吉阳村码头:“1949年木帆船就从这儿登陆!张震将军五十年后回来,说这‘瓦垄桥’比传说里小皇帝的‘金水桥’更踏实!”


尾声:大地刻写的信约

每个村庄的名号,是山河与血脉刻进皖南的契约:

金鸡山 的脊线贯穿四十年行政更迭,始终昂首;

白笏牌坊 的残基托起代代书生的青云志;

六方田 的界桩钉住扁担挑出的生路。


当移民新居的灯火倒映湖面,古渡口的拴船石仍在月光下低语——依水而存,聚族而居,循实而名,方成大地不朽文章。

历史厚重,文化绝伦。小编斗胆,妄写此文。从您点赞、关注、评论、转发 中得以更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