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上海阿姨外地买房"踩雷"!律师维权的三大建议↗

2025-08-21 11:35:00     阅读量:0

买房是件开心的事情,一辈子可能就一次!但是有时候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买贵了、卖便宜了、质量问题、逾期交房、退房……如果遇见,该怎么办呢?

图片1.png

62岁的李阿姨,心里一直揣着一个暖暖的“养老梦”。前几年,她小心翼翼地拿出老伴留下的82万积蓄,在启东某新盘全款买下了一套房——这是她对晚年生活最踏实的憧憬。

图片2.png

当初销售的承诺犹在耳畔:“某地铁23号线2023年准通车,从小区步行5分钟就是三甲分院,自带2万㎡超市呢!”宣传册上,蓝线标得明明白白的地铁走向、红字突出的医院位置,看着就让人安心。销售拍着胸脯打包票:“这些都是政府备案过的,绝对跑不了!”

对李阿姨来说,这哪里是买一套房,分明是买一份“老有所依”的底气。可2023年底交房时,眼前的景象让她如坠冰窟:小区周边还是片荒地,导航里根本查不到“规划中的地铁”;卫健委的回复更像一盆冷水——“三甲分院从未立项”;最近的超市在3公里外,步行得花40分钟。开发商却轻飘飘甩来一句:“宣传内容仅供参考,最终以政府规划为准。”

图片3.png

那一刻,李阿姨只觉得天旋地转。82万,是老伴一辈子省吃俭用攒下的养老钱啊!那些曾让她满心期待的“配套”,竟成了一场精心编织的骗局。她攥着手里的宣传册、通话录音和微信聊天记录,心乱如麻:这钱难道就这么打了水漂?往后的日子该怎么办?

图片4.png

李阿姨的案例,只是房地产纠纷中的冰山一角。在沪铭律所的案例库里,“配套陷阱”“学区房虚假宣传”“精装房货不对板”等问题屡见不鲜。为什么购房者总在“踩坑”?沪铭律师事务所总结了三大原因:

1. 信息不对称:开发商掌握规划动态,购房者却难以核实;

2. 证据意识薄弱:多数人只保留合同,却忽略了销售口头承诺、宣传材料等关键证据;

3. 法律认知偏差:以为“合同写了免责条款”就万事大吉,却不知欺诈行为可突破合同约定。

对此,沪铭律所给出三条实用建议:

1. 查官方渠道:购房前登录政府官网(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卫健委),核实地铁、学校、医院等配套的规划进度;

2. 留存证据:对销售的口头承诺要求书面确认,宣传册、微信聊天记录需加盖开发商公章或由负责人签字;

3. 及时维权:发现虚假宣传后,第一时间固定证据(录音、录像、公证),并在2年内提起诉讼,避免超过诉讼时效。

沪铭律所:用专业与温度,守护每一个“家”的期待

图片5.png

在上海,每个关于“家”的选择都承载着最朴素的期待——安居、安心、安度晚年。

图片6.png

沪铭律所深耕房产纠纷领域多年,从虚假宣传到合同欺诈,从精装房维权到拆迁安置纠纷,我们始终以“专业为基,客户为本”为准则。专业律师团队能快速快抽丝剥茧锁定关键证据。无论是李阿姨这样的养老房陷阱,还是复杂商事纠纷,我们都坚持“证据不漏、法理不偏、温度不减”的服务理念,让法律不仅成为维权的工具,更成为守护公平的铠甲。如果您正为购房纠纷、财产分割或合同争议焦虑,请记得:法律不会让诚实者吃亏,更不会让欺诈者逍遥。

图片7.png

2025

*本文系推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