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光的列车缓缓驶过酋长球场,32岁的亨利就在那里,深情的目光望过去,都是自己22岁的影子。”
《天下足球》的这句经典旁白,蕴含着竞技体育的一个客观规律:对于运动员来说,体能、精力、反应速度等与比赛胜负息息相关的素质,都会随着年龄逐渐衰退。与之相对的,则是年龄增长所积累的经验,以及技术和心理的成熟。
正因为此,年少英才与成名老将的对决,一直是影视作品所热衷的题材。近期上映的《F1:狂飙飞车》(以下简称《F1》)就是一部讲述两名年龄迥异的F1赛车手故事的电影。
影片一开始,就通过美国戴通纳24小时耐力赛,塑造了一个迟暮英雄形象。赛车手桑尼·海耶斯车技超群却居无定所。他就像一个赛车游牧民,从一项赛事转战下一项赛事,以临时车手的身份加入各个车队,完成各种比赛。而他的驾驶风格,似乎也像他的生活一样独来独往,为了比赛可以毫不犹豫地使出各种对自己和对手都极度危险的手段。
接下来,随着桑尼的昔日好友,现今F1极速巅峰车队老板鲁本·塞万提斯的出现,影片进入了主线剧情。极速巅峰车队因为成绩不佳,面临车队被出售的境地。鲁本邀请年过六旬的桑尼作为二号车手加入车队,希望能逆风翻盘。
车队的头号车手,是天才新秀乔舒亚·皮尔斯。保持着上个世纪习惯和做派的桑尼,与生活在当下的乔舒亚之间的对比,构成了影片前半段的主要内容。
《F1》中新人与老将的矛盾多次爆发。资料图
对比首先就体现在两人的训练和备赛方式上。影片通过一组蒙太奇的平行剪辑,展示了桑尼和乔舒亚各自的训练模式。当桑尼一身便装绕着极速巅峰车队的基地露天跑步的时候,乔舒亚在基地训练房的跑步机上跑步,戴着运动心肺面罩和各种设备,用来监测训练当中实时的呼吸、血氧、心率等数据。此外,乔舒亚还有教练专门定制的专项训练,提升对F1赛车至关重要的反应能力等。而当桑尼在房间里看着纸质的赛道资料的时候,乔舒亚则从基地的电脑上获取全面信息。
桑尼和乔舒亚的差异,更体现在他们对待比赛和生活的态度上。
对于桑尼来说,赛车就是生活的全部。为了在比赛中获胜,他会毫不犹豫地使用各种违背体育精神,甚至违反比赛规则的手段。在这个过程中,他完全不在乎他人的看法,也不在乎自己的形象,甚至不在乎最后通过终点线获得比赛积分的是不是自己。
对于乔舒亚来说,要考虑的就多了。作为生活在当下的赛车手,个人的公众形象、媒体的评价、粉丝的数量等,几乎是和比赛成绩同等重要的事情——这些场外因素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公众人物的职业生涯。因此,乔舒亚会在比赛之余精心维护自己的社交媒体。即使在比赛结果不佳,马上就要与桑尼大打出手的时候,也能对着媒体的镜头一秒钟变脸,露出职业的微笑。这些都是桑尼所难以理解的,所以他会冲着乔舒亚大喊,让他专心于自己,把精力放在比赛上。
故事这样讲下去,电影可能会成为一部老将传授经验心得,帮助年轻人成长的励志片。但《F1》此时选择了另外一种展开方式。
《F1》中的赛车场景。资料图
在蒙扎站雨天的比赛中,乔舒亚的赛车在最后时刻冲出赛道,并爆炸起火。作为比赛策略制定者的桑尼在影片中第一次卸下了玩世不恭的伪装,放弃即将到手的比赛积分,惊慌失措地冲到失火的赛车前,拿着灭火器猛喷,想要救出乔舒亚。
在这一刻,桑尼眼中的乔舒亚,是那个曾经少年天才的自己,也是那个因为比赛中的车祸中断F1生涯,从此改变人生轨迹的自己。就这样,停留在上个世纪的桑尼,因为感同身受的事故,似乎变得愿意去理解乔舒亚所在的这个当下的世界了。
经历一些波折之后,乔舒亚也从事故的阴霾中走出,真正理解桑尼。他的方式,不是共情,而是数据——在高科技设备上模拟重现蒙扎站比赛,他发现桑尼当时的战术策略是可行的,如果自己执行到底的话。
在赛季最后的收官战,已经达成相互理解的两人,在冲刺阶段都想成全对方,让队友登上最高领奖台。
整部《F1》电影长达156分钟,其中大部分篇幅都用来呈现风驰电掣的比赛场景,真正用来塑造人物、展开剧情的时长并不是太多。尽管如此,《F1》还是完成了对桑尼和乔舒亚人物弧光的描写,并且讲述了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
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F1》的人物塑造与情节安排,都遵循了老式好莱坞电影的经典模式。
影片开始对桑尼人设的塑造,就堪称老式好莱坞影片的模板。片中几乎所有情节的设置,以及展示人物特性的手法,都是按照经典好莱坞电影的节拍来进行的。就连桑尼与车队技术总监的感情戏也是如此——在经典的好莱坞商业片中,往往会在影片第二幕剧情快要结束、最终高潮戏份开始之前的位置,插入一段男女主角的激情戏。这是因为一般电影中的文戏都大多集中在第二幕,观众注意力容易走神,所以需要加入一小段这样的戏码来调节观众的注意力。
《F1》中,桑尼与女主角凯特的对手戏。资料图
这样的好莱坞经典叙事模式,不免会让人想到那个曾经的“好莱坞大片=经典、刺激、好看”的时期。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好莱坞大片,曾凭借简洁、通俗的叙事模式,引人入胜的情节和火爆激烈的大场面席卷全球流行文化市场。如今已经越来越难以看到这种商业大片,甚至“观众看不懂好莱坞大片”都已经变成了一个值得严肃讨论的问题了。
这一方面是因为,那套模式有些跟不上时代了。在经典的好莱坞模式当中,情节的紧张刺激是第一位的,人物则是用来完成情节的看不见灵魂的“工具人”。比如作为肌肉硬汉代表的施瓦辛格、史泰龙、尚格·云顿等人,他们主演的大多数影片,主角的人设和情节的发展都大同小异。
在当下这个日趋多元化,人们越来越追求个性表达和心理认同的全民网络时代。这套旧式的叙事模式,就像影片中的桑尼一样,看上去有些老旧过时,并且已经逐渐被主流做法所抛弃。
正因为此,好莱坞的电影开始逐渐变得像影片中的乔舒亚一样,开始在意自己的“公众形象”,开始留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是否会对某些群体造成冒犯。于是,好莱坞的电影开始逐渐像乔舒亚在媒体镜头前的笑容一样,变成另外一种公式化的产品。
现在,当政治正确、身份政治等运动在好莱坞进行了多年,已经变得越来越矫枉过正的时候,观众们又开始怀念起曾经的那个桑尼,期待着他的特立独行、不管不顾能够给已经变得温吞而无聊的电影带来一些久违的刺激。
但是,就像桑尼在多年后回归F1赛场会磕磕绊绊,出各种意外一样。单纯照搬曾经的那套经典模版,同样无法制作出让现在的观众们满意的电影。
要做出一部在当下仍然足够吸引人的影片,也离不开电影制作的新理念和新技术。影片中对于F1赛车场景的真实再现,只可能在当今电影制作技术下实现。影片中画面、运镜的处理,剪辑的手法,以及配乐的使用等等,同样体现着电影制作的发展水平。正如在影片中,桑尼最终超越旧我离不开乔舒亚的“助攻”。上映两周,《F1》的全球票房表现已远超预期,该片银幕内外的“老少配”,或许能给困境中的电影人一些启示。
南方周末特约撰稿 海客
责编 刘悠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