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晚,央视《焦点访谈》节目推出《非凡“十四五” 改革潮涌向未来》报道。本期节目用15分钟的全篇幅,从低空飞行、创新科研、跨境支付等方面,以生动案例和故事讲述了深圳五年来综合改革成效。
报道称,“十四五”是聚力改革攻坚的重要历史交汇期,5年来,我国持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为发展带来了蓬勃活力。而深圳就是因改革而兴的样板,这块我国改革的示范田,2020年开启了综合改革试点,在改革的牵引下,深圳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和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都显著增强,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形成了一批重要改革创新成果,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参考。
低空飞行应用场景不断开放
为企业创新提供良机
这天,一架两吨重的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搭载着水果和药品,从深圳市区起飞,历经58分钟的跨海域飞行,抵达距深圳海岸线150公里的海上油气平台,为平台工作人员送去物资。
长期以来,我国海上石油平台的物资补给主要依赖船舶运输,单程就得10小时以上,紧急情况下虽然可以调用直升机,但飞行成本高昂。而使用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运输就解决了这样的痛点。
中国海油深圳分公司协调部副经理任永怡介绍,相比传统依赖船舶和直升机的运输方式,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在运营成本、响应速度、环保零碳、舒适性以及适应有限起降空间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这个痛点的解决源于深圳低空飞行应用场景的开放创新,像这次海上物资补给就是这种创新应用的一个典型。
“这次肯定不是一个简单的飞行,它真正在一个场景下完成了一次真实的任务,对我们未来更多场景的开拓提供了更多的信心。”峰飞航空科技高级市场总监王晟说。
这种无人机海上低空作业在深圳并没有过应用的先例,而要开放这样的应用场景并不容易,从空域审批到安全保障都要经过各方协调,过程很复杂。
王晟表示,作为一个全新“物种”,要应用的话有很多障碍,首要就是空域申请方面,需要很多部门同时协调,才能在大湾区这样的空域飞行。
创新是改革的生命。2020年,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为目标,深圳开始了综合改革试点,重点聚焦的就是去打破抑制创新发展的桎梏。
改革中,明确提出要创新低空经济发展新机制,2022年,深圳提出了《深圳市低空经济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2—2025年)》;2024年初,又推出了全国首部低空经济产业促进专项法规《深圳经济特区低空经济产业促进条例》,明确要求交通运输部门应当统筹低空物流发展,加强无人驾驶航空器在快递、即时配送等物流配送服务领域的应用。
在制度的支持下,深圳开放了许多新的低空飞行的应用场景,从流程审批到飞行站点、网络通信等方面进行全方位保障。这对于创新型企业来说无疑是发展良机。
“在深圳,新的技术、新的产品可以得到快速接受、快速应用,在场景里发挥作用的机会,对企业来讲这种机会是非常宝贵的,对我们的推动也是非常大的,我相信以后在公众的接受度和市场打开,我们也会走得更快。”王晟说。
制度法规的创新也给产业带来了发展先机。如今,深圳已开通无人机航线达306条,今年1到7月份完成载货飞行46.8万架次,深圳平均每天有超2000架次的各类低空飞行设备在空中执行物流、载人等任务。深圳计划到2026年低空经济产业规模突破1300亿元。
在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看来,体制机制改革、制度创新,一定是为高质量发展,为产业的健康发展去改革、去创新。“新产业、新的产品有了政府改革的这一公共产品,加上激发企业和市场的活力,新的产业、新的业态和科技创新才能发展起来。”
“十四五”期间,深圳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战略新兴产业快速增长,新质生产力加速成长,创新动能不断涌现。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田轩认为,传统产业在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加快布局。“十四五”全面深化改革,能够更好地助力科技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从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经济发展由原来的自然资源要素投入型,现在转变成创新驱动型。
深圳已经构建起
支持全面创新的体制机制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深圳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支撑也是创新。
如今,深圳虽然跑出了创新发展的加速度,但是在诸如科研成果转化等一些领域还有短板,还需要进一步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来突破创新瓶颈。
走进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一系列创新成果映入眼帘。这家实验室的负责人向记者介绍了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干法电极”制造工艺,用这项工艺制造的新能源汽车电池的电极制造成本比以往降低50%。
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先进储能材料及器件实验室副主任王臣介绍,现在的干法成膜工艺是粉体直接成膜,没有溶剂了,不需要烘干,也没有溶剂回收系统,所以更节能、更环保。
这项创新技术诞生应用的背后正是体制机制的改革。就在几年前,这项技术还完全依赖进口。过去,科研成果转化中的一大痛点就是供需双方的不对称,企业有技术需求,但找不到对口的科研机构;科研机构做研究,又无法精准对接市场需要,成果往往束之高阁。
为此,深圳决定对科技成果信息公开的机制进行改革。2020年10月出台的《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首批授权事项清单》中提出,“优化科研机构技术转移机制”,“建立高校、科研院所和国有企业科技成果向社会公开”。
深圳市科技创新局科技重大专项处副处长李坊标介绍,2020年之后,在科创局的官网上或者微信公众号上面,通过科创局这个平台来征集企业所出的题目,让全社会来答题,包括高校、科研院所、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都可以组建一个创新联合体来联合攻关,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
在这项制度的支持下,一家国内企业精准找到了深圳清华研究院的科研团队,联合攻关这项“卡脖子”的技术。而技术攻关离不开设备的支持。在过去,购买设备有一套复杂流程,需要组织专家评估可行性,要根据不同审批部门准备不同材料,走完流程至少要半年。
而2024年出台的深圳综改2.0版本——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 深化改革创新扩大开放的意见》,解决了研究团队的担忧。
“比如这个项目,从项目经费到人员安排,到设备的购买,到材料费使用以及人员费的使用,都是实验室负责人说了算。”王臣说。
王臣说的这个政策就是《意见》中的“科研项目经理人制度”,在项目甄选、团队组建、技术路线选择、经费支配等方面给了科研负责人更大权限。以经费支配为例,在相关管理办法之下,可以由科研项目经理人根据项目需要灵活安排,并快速执行。
“因为研发人员作为一线真正在做这些事情的人,他知道拿这个钱应该要买什么、应该要怎么用,很快就做决策,你就可以启动了。”王臣说。
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刘仁辰感叹道,深改的意见出台之后,让基层的科研机构实际上是感觉到非常振奋的。“我个人觉得,这是将我们进行成果转化的具体施工图,都给我们列出来了。”
实施综合改革试点以来,深圳在科研管理、人才、经费等方面积极探索新机制,目前已经构建起支持全面创新的体制机制。
据统计,深圳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比重保持在90%以上,2024年,深圳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5万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已达42.3%。
在体制机制上创造更好条件
助力继续扩大开放
改革的另一面是开放。深圳是全国的开放大市、外贸强市,但要继续扩大开放,必须要有新的建树,在体制机制上创造更好的条件。
玛丽娜在深圳工作,这天,她到当地的一家银行办理“薪酬购汇”业务,工作人员审核了相关材料后,她就能在手机银行上将工资兑换为外汇,转给国外的家人。而此前,玛丽娜每个月汇款都要带着厚厚的一沓材料到银行来办理。
“是的,它更方便,因为以前我必须花很多时间提交旧的纸质文件,现在这里的所有信息处理起来非常快。那很酷。就像深圳速度。”深圳外籍人士玛丽娜感叹道。
玛丽娜的幸福感源于综合改革试点的创新举措。深圳推动跨境收付便利,探索多门类、多品种的跨境支付方式,各大银行、金融以及支付机构都在积极探索创新的做法。
这家银行就通过建设智能化系统实现后台自动登记购汇记录,省去了每次都要去柜台审核纸质材料的步骤,提升境外人士办理跨境汇款的效率,用户用手机就可以操作。
中国银行深圳市分行个人金融部副总经理尹金川介绍,首次审核通过之后,银行就会把整个服务上线到手机银行上,境外人士可以实现一次签约,全流程线上办妥。
不仅跨境汇款方便了,如今,玛丽娜还可以用境外银行卡直接绑定手机微信支付等功能,这使得外籍人士在深圳工作、生活更加舒适和便利。
玛丽娜表示,在深圳购物特别方便,不管是用银行卡支付还是线上支付都很高效。
2025年上半年,外籍人员在深非现金支付交易8587.54万笔,118.1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9%、35%。微信支付外卡交易笔数和金额同比分别增长1.6倍和1.5倍。
郭万达表示,改革就是要改革对生产力的发展、对生产要素的高效配置,使得体制机制能够和国际上先进的规则接轨,制度型开放才能够做到实处,通过改革体制机制,促进要素的高效流动。
改革为发展带来了澎湃动力。如今,深圳的地区生产总值从2020年的2.78万亿元增至2024年的3.68万亿元,年均增长5.5%;全社会研发投入从2020年的1510.8亿元增加至2023年的2236.6亿元,年均增长13.9%;规上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连续3年实现全国城市“双第一”。
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实施五年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已累计向全国推广48条典型经验和创新举措,不少制度成果已被上升为国家层面。如今,我国正不断提升综合改革效能,鼓励地方先行先试。支持上海浦东、深圳、厦门等综合改革试点积极探索,为全国提供更多可复制的改革经验。
田轩表示,深圳作为很多制度的先行区,担当了为国家试制度的重任。制度的试点对于深圳自身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通过在深圳这样环境下的试点,也形成了很多可复制可推广到全国范围内的政策和制度创新,从而更好地优化资源的配置,打破发展瓶颈。
改革扬帆风正劲,击鼓催征再出发。深圳的综合改革是我国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战略举措。“十四五”期间,综合改革试点积厚成势,各项改革任务扎实有序推进,政策红利不断释放、创新活力持续凸显、示范效应逐步显现。
展望“十五五”,继续坚定不移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勇于先行先试,积极探索如何把改革进一步落到实处,我们就能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不断的澎湃动力。
来源 / 焦点访谈
排版 / 张雪莹 温维
审校 / 庞诗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