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结束临近,中小学生们即将重返校园。从“假期模式”切换到“开学模式”,许多学生容易出现一些不适应心理,包括情绪波动、注意力不集中、焦虑失眠等。这些被称为“开学综合征”的表现,其实是身心适应期的正常反应。操心的家长们该如何帮助孩子调适心理状态、快速融入校园生活呢?
开学前后,孩子们最容易出现的心理困扰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是作息紊乱引发的不适,假期里熬夜刷剧、晚睡晚起的习惯,导致开学后容易出现早晨起床困难、白天上课犯困、注意力无法集中,以及由此引发的烦躁感。其次是学业压力带来的焦虑情绪,尤其是面临升学的初三、高三学生,会担心新学期的学习难度加大、考试竞争激烈,甚至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产生怀疑,严重时会伴随心跳加快、手心出汗等生理反应。
而刚升入新学校的新生们,可能需要面对新班级、新同学和新老师,性格内向的孩子还可能担心自己无法融入集体,“交不到好朋友”。即使是熟悉的班级,也可能因假期后同学间的变化产生陌生感。这些担忧都会影响心理状态的稳定性。
需要注意的是,适度的焦虑能帮助人集中注意力、提高应对能力,但如果持续超过一周,且严重影响睡眠、饮食和学习时,家长需要重视。家长和学生都要学会区分“正常适应反应”和“过度心理困扰”,避免加重心理负担。
面对种种焦虑,家长和孩子一起应对。首先是“渐进式作息”调整生物钟。开学前几天开始“倒时差”。比如每天比前一天早睡及早起15~30分钟,逐步向学校作息时间靠拢。晚上睡前1小时避免使用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为入睡做好准备。
“清单式规划”缓解学业压力。家长和孩子一起梳理新学期的学习目标和计划,将“学好语数英”这类模糊目标拆解成具体可操作的小任务。比如“每天背20个英语单词”,并将任务写在清单上,减少开学时“听不懂”带来的压力,建立对学习的信心。
“主动式沟通”搭建友谊桥梁。开学后,看到新同学时,主动微笑问好,比如:“你假期去哪里好玩的地方呢?”简单的互动可以快速打破陌生感,帮助学生融入集体。
“积极式暗示”调整心理状态。积极的自我暗示则能带来正向的心理作用。孩子可每天早晨对着镜子自我鼓励,如:“我很棒,我可以的!”此外,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分享每日在学校的“快乐画面”,帮助学生积累快乐,培养乐观的心态。
很多家长在开学季容易陷入“催促模式”,频繁提醒孩子“赶紧写作业”,甚至批评指责,这些做法反而会加重孩子的心理压力。家长首先要调整自己的心态,避免将焦虑传递给孩子。可以倾听孩子的担忧和困惑,比如“需要爸爸妈妈帮你做些什么吗”,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和尊重。在生活上,帮助孩子创造规律的开学准备环境,比如和孩子一起制定家庭作息表,全家一起早睡早起;准备开学需要的文具、书籍时,让孩子参与其中,增强他们对新学期的期待感。
开学不是“战斗的开始”,而是“成长的新起点”。用科学的方法调整心态,用积极的态度迎接新学期。
(本文由福建省级机关医院双心门诊林建珍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