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是读书》(葛剑雄文集第9卷),葛剑雄著,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读书是萦绕读书人一生的事情,读什么样的书,怎样读书,为何读书,乃至借书、购书、藏书、护书等事宜都是心头之重。葛剑雄教授在新书《也是读书》中分享了自己与读书相关的种种,既谈年少读书如久旱逢甘霖,也谈青年时求学之不易,亦从众多师长大家卖书捐书的窘迫抒发藏书之难。
至于读书的内容,自然因人而异。葛剑雄教授作为中国史学的大家,历史无疑在其数十年的读书生涯中占据了重要地位。这本由其亲自选辑的文集,囊括了上百篇序、跋、随笔,除了分享其读书、求学外,也汇集了他对历史、地理、文化和当今社会的深刻思考与独到见解。这一篇篇文章横跨数十年光阴,呈现了一位学者一生的思想结晶,也将其内心深处的信念表露无遗。
诚如葛剑雄教授在书中所比喻:“碎石的个体是坚硬的……碎石的团体是灵活而富有韧性的……碎石可以一时被尘土或积雪覆盖,但尘土和积雪不能持久,而碎石永远存在。”“愿这些长短不一的文章成为一块块碎石,起到铺路的作用。”在生活被喧杂的社交媒体和人工智能裹挟的当下,这本真挚厚重的文集或许能给我们一点沉淀的勇气,重新探寻读书的初心与意义。
>>内文选读
己所欲,如何施于人?——中国文化如何走向世界
(摘自《也是读书》)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体现了古代的君子推己及人的美德。在共同的价值观念或文化认同的前提下,人们“欲”或“不欲”的标准基本是一致的,所以己所不欲是绝对不能施于人的,而己所欲就应该积极主动地施于人了。
到了今天,特别是面向世界,共同的价值观念或文化认同的前提并不普遍存在,更多的还是不同文明的碰撞和不同文化的摩擦,或者是不同生活方式和兴趣爱好的并存,因而推己及人的美德延伸到了更大的范围,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即己所欲是否必定要施于人?又该如何施于人?
在中国开放之初,国人对来客无不盛筵款待,而且按照传统的待客方式,不停将各式菜肴夹入客人的餐盘,甚至直接放入饭碗。来自东亚的客人无不连声称谢,即使对某些食物并不喜欢,也不会有所表示。来自西方的客人往往会直率地表示够了,或者说“不,谢谢”。但主人往往不加理会,认为只是客人的客套,继续增添客人已表示不需要、不喜欢的食物,力劝甚至强制客人享用。有的客人觉得不可思议,认为主人完全不尊重他的人权。由于不了解、不尊重文化差异,过分的热情好客换来的是误解和不满。
时至今日,这类具体的、细节性的文化冲突基本已成过去,即使偶尔发生,也会很快化解。但在对文明、文化整体性的认识上,不少人还停留在当时的水平,还是习惯于用自己的标准和观念对待他人,因而往往要将己所欲强施于人。
在论述“一带一路”倡议与中国的对外政策时,习近平主席一直强调“文明互鉴”。不同文明之间应该互相借鉴,重要的前提就是认识到其他文明有值得肯定、需要学习的部分。但互鉴是建立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上的,不应该是单方面的强势推行,或过分热情赠予。己所欲不等于人所欲,在没有了解他人的意愿时,不能随便施于人。
中国人对外界的另一个误解,是夸大了古代中国在世界上起的作用和对外影响。中国以往的历史往往不涉及外界,满足于自娱自乐,不愿甚至不屑于了解外界。例如,中国确定的先进标准,只是根据个别人的赞美或描述,而不是基于广泛的比较和精确的统计。由于地理环境的封闭和阻隔,在大航海时代之前,东方与西方之间的相互了解都很有限,仅仅根据个别学者的主观判断、旅行家的片面观察,再加上选择性的应用,由此得出的结论是经不起检验的。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现玛雅文明与中国文明有什么联系或相互影响,二者是无法比较的,不存在哪一个更先进的问题。中国的汉朝、唐朝虽然与罗马同时并存,但目前也还没有发现它们之间有实质性的交流,彼此之间也没有什么影响。从这一意义上说,罗马和汉、唐都不具有真正的世界性。
图源:视觉中国
比较而言,古代中国更缺少传播推广自己文化的愿望和动力。因为中国长期以“天下之中”自居,一方面认为“天朝无所不有”,在物质上无求于人;另一方面又认为华夏(汉族)以外的人都属蛮夷,只有接受中华文明才能由“夷”入“夏”,由野蛮转化为文明,但这只能出于他们的主动,如朝鲜、越南、日本那样主动学习,而不应也不必由中国去传播推广。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在外国办过一所孔子学院,也没有主动向外国派过教师,就是在国内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也要到改土归流以后才开始办学校,开科举。16世纪以降,迁往海外的华人已经开始形成自己的社区,但直到清末,他们还得不到祖国的承认和保护,更不可能获得来自祖国的文化资源,加上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文化程度很低,或者根本不识字,不具备传播文化的能力。即使在东南亚一些国家,尽管华侨、华人在总人口中占很大比例,但中国文化从来没有成为这些国家的主流。
因此,今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第一步,是深入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了解其他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差异,特别应该关注和发现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同时积极但适度地展示、介绍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念,回答外界的疑问,消除别人的误解。只有当别人需要时,才可以施于人,并且要与对方商量,如何有效地施于人。
同样,我们也希望其他文明、其他文化、其他国家也采取同样的态度,不要像某些人那样,始终将自己的标准和观念当作“普世”的,甚至唯一的,以此来衡量中国的一切,或企图以此来改变中国。
已故著名学者费孝通先生说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如果大家都能坚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底线,又遵守“己所欲,慎施于人”的原则,那么我们离这一境界又近了一大步。
2017年9月